期盼“后浪”接续守一方安澜

期盼“后浪”接续守一方安澜

阳东“老水库人”守护沙湾水库二十多载

杨辉南

2020-05-31 来源:阳江日报

上图:雅韶镇沙湾水库,谭励劲(右)和林义航在水库边查看水位情况。 宋福亮 摄

■ 本报记者/杨辉南

一方水库滋养一方土地,旱时放水,涝时蓄水。目前正值汛期,又是水库守护人最繁忙的时候。

5月13日上午,记者来到阳东区雅韶镇沙湾水库,碰到刚刚巡完大坝的沙湾水库管护所所长谭励劲。这位“70后”,从1997年踏上沙湾水库的大坝,已度过了二十多个春秋,见证了水库的沧桑变化。青丝染了白发,但他依然笑称自己是年轻人,带着一帮老人守水库。

管护所有6名工作人员,除了2006年调过来一名员工外,其余都是1997年和1998年两年间加入水库的员工,5名“老水库人”都在50岁以上,面临着退休。从1998年的13人到现在只剩下5人,他们守护水库二十多年,随着年岁的增长也将慢慢远离水库,等待“后浪”的到来,接续守护一方水土。

迎着台风守护大坝

沙湾水库位于雅韶镇沙湾河上游,是周边村民一担土、一担石建起来的。水库于1958年11月兴建,1960年4月建成,1971年扩建,捍卫雅韶、五丰、八一、八二、津浦5个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安全,以及江台公路、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的安全。

大坝以土石为材料建成,迎水坡以石块固定为主。台风的威力,往往能将迎水坡的石块掀翻,再加上风浪的侵蚀,大坝会出现溃堤的危险。“面对台风,不能有丝毫松懈。”谭励劲这群水库管理员分成三四人一组,24小时巡查,一发现险情,马上抢救。迎水坡被掀起个窟窿也是常有的事,这时便要马上以铁笼补救,待台风过后再修补。

两个人护着100公斤左右装有石块的铁笼,沿着迎水坡的斜面缓缓滑下,上面的人用绳子紧紧地拉住铁笼和人,风声、雨声、人的嘶吼声交织在一起,克服风雨的阻拦,将铁笼对准窟窿。“放!”一群“迎风人”一次次修补了大坝的损伤,拦住了汹涌的浪,让水库造福人民。

台风肆虐水库的日子结束于2006年10月。2005年6月,沙湾水库按国家防洪标准50年一遇进行除险加固,2006年10月竣工。土坝成了混凝土结构的大坝,显得厚重而坚固,抵挡了台风的拍打。溢洪道、输水涵管也进行了加固,由侵蚀、白蚁、坍塌造成的毁坏逐渐减少,新建的管理房,让员工告别了“风吹瓦动”的石瓦房工作场所。

防汛物资从短缺到供给充足

守护水库,需要人力,也需要物力。上世纪90年代,防汛物资短缺是困扰水库管理员开展工作的难题。

现在,街上的编织袋无人捡。而在上世纪90年代,为了筹集用于防汛的编织袋,要发动当地学校进行捐助。一个学生两个编织袋,筹集好之后,统一交给镇政府,再由沙湾水库管理员到镇政府领取。

五花八门的编织袋汇聚到沙湾水库,洗净晾干后,装好沙子,变成一袋袋沙包,成为防洪的重要物资。可是袋子的大小、新旧却令水库管理员十分头疼。“有的袋子装着装着就破了。”谭励劲回忆到,村民拿出两个编织袋也不容易,自己只能挑着用,分着类用,让五颜六色的编织袋发挥它应有的作用,“即使条件再艰苦,本职工作也要踏踏实实地做。”

现在,防汛物资由三防部门统一发放,保障了物资的充足和稳定供给。在防汛物资储备室,救生衣、土工布、铁铲铁锄、防汛编织袋等防汛物资整齐有序地摆放着,以备应急之用。

新设备等待“后浪”来

登记水位、库容等水文信息是林义航二十多年来很重要的工作。今年55岁的林义航在1998年参加水库工作,那时,早上8点前要前往水库查看水尺情况,进行水文信息登记,而水尺显示的情况往往会出现偏差。

2012年4月,水库安装了水文遥测终端机。从此,每天只需在办公室打开终端机,就可清晰、准确地查看降雨量、水位等详细信息。“准确又省事。”林义航说,新设备让水库管理变得越来越科学。

这几名50多岁的“老水库人”,扛过了水库险情频发的时期,也挺过了物资落后短缺的时期。随着设备的不断更新升级,电脑、终端机、监控设备等新设备也相继用上,人却慢慢老去,物新人旧,成了水库管理的新问题。“现在连一个熟练掌握电脑操作的员工都没有。”谭励劲说,水库管理虽说要跟上时代的步伐,但最基本的巡查、除险、值守依然需要每位水库人参与,期待年轻人的到来能让水库焕发新面貌。

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让人从繁重的劳动中解脱出来,6个人扛起了13个人的活。但是,随着“老水库人”相继退休,“后浪”必然接替起守护水库的责任。他们希望“后浪”既有与时俱进的技术,又能继承“老水库人”逆风而行的务实之风,接续守护一方安澜。


展开阅读全文

网友评论

更多>>
点击右上角打开分享到朋友圈或者分享给朋友
知道了